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_第二十三章 真乃书生之见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二十三章 真乃书生之见 (第2/2页)

哑口无言。从古至今朝廷让地方休养生息的方法都是轻徭薄赋鼓励农耕,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却显得不切实际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认为土地粮食产量低,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风不调雨不顺。”刘伯温道,“臣如果是当地县令,就会清除久积冤案,建立法制防止滥杀。只要实行仁政,自然就会风调雨顺。一旦风调雨顺了,粮食产量自然就会上来村民也会吃得饱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曾任司天监的太史令,这个官职他当的最久,也卓有成效,他在观天象方面是一把好手。在朱元璋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大旱,他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,清除冤案。

    朱元璋也照做了,结果后来大雨还真从天而降。

    还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杀掉所有囚犯,晚上做了一个梦,刘伯温给他解梦说能获得疆土,但必须放掉囚犯,结果后来海宁归降,朱元璋也放掉了囚犯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刘伯温在夜观天象上面是一把好手。

    “你说的也有那么一点道理。”朱元璋道,“但把治理地方完全寄托给上天,还是有点不靠谱。万一县令清除了所有冤狱,还是没有风调雨顺呢?”

    “那只能证明,县令实行仁政做的不到位,要继续查漏补缺。”刘伯温道,“如果真的都做完了还不行,县令就要带领百姓,一起向上天祈雨。”

    在古代县令带领百姓祈雨的事情,是很常见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停停停。”朱元璋听不下去了,施行仁政之后风调雨顺就是施行仁政的功劳,没有风调雨顺就是做的够,横竖他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 难不成你刘伯温还真能呼风唤雨了?

    “咱就知道一人,他不用朝廷减免赋税,不用祈雨,就能让这个村子吃得饱饭,甚至富裕起来。和此人相比,你们不觉得惭愧吗?”

    “请问陛下,那人是谁?”李善长道,“如果他真能做到,那绝对是罕见的干吏,能吏了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臣不信有这样的能人。”刘伯温道。

    “你们不信,那只能证明你们的能力不行。”朱元璋道,“行了,跪安吧。”

    看到二人走后,朱元璋也是一脸愁容。

    要让百姓吃饱饭,大明兴盛,首先需要的就是钱。

    而现在的朝廷,太缺钱了。

    刚刚新建了应天府皇宫,徐达北伐讨元归来,这两件大事都把朝廷的积蓄给掏空了……而且还要给一些州县拨款恢复生产,还要清缴草寇,天下大乱之时百姓活不下去纷纷落草为寇至今未下山。就连之前的繁华之地扬州,现在都只有几十户人家。

    扬州都是如此,就更不用说其他偏远地区了。

    不给他们拨款,就建设不起来。建设不起来朝廷就没有税收,形成恶性循环。

    朱元璋是农民出生,不像李世民那样,一开始就有太原李家的庞大家底。要不是因为李家原本就是大门阀,唐太宗想要做到贞观之治绝对办不到。

    而在这种情况下,李善长居然还建议免税……真是书生之见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